博彩导航

博彩导航
宁波大学 主任信箱 ENGLISH
学生工作
援鄂战役,有些人一直在路上
2020-08-14  
 


新冠疫情在2019年底悄然爆发

直至2020年中仍在世界范围内肆虐

中国得益于政府优秀的反应与举措

在上半年已经控制疫情并开始复工复产

在这个来之不易的短暂胜利背后

医生(尤其是援鄂医生)付出了无数

新春佳节正是疫情在中国最为严重的时候

是这些医生临危受命

暂时放下家庭乃至安危奔赴湖北抗疫一线

打下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所谓“白衣挂甲,国士无双”不过如此!





宁波大学医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红枫小分队在联系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后,找到了宁大附院援鄂医护队伍的一员——郑继楠医生,在经过郑医生肯首后,我们于7月13日对郑医生进行了有关援鄂经历的访谈。


医生 · 介绍


5A5B


访谈实录



Q


去援鄂时家人的意见?

老爸老妈同意了,老婆当时不同意。老爸老妈的话因为老妈也是医生,她的意思是如果你想去就去好了,家里有人照顾。老婆就那天哭了一晚上,当时就回家抱着她哭,最后还是收拾好了东西,凌晨4点从象山到宁波再就出发了。

A


Q


在武汉的工作条件怎么样?

工作条件的话我觉得比第一批去的人已经好很多了,我们去的是光谷院区,就是新造好的那个院区,第一批去的人就是什么都要自己准备好,口罩防护服之类的,等我们去的时候已经很好了。就是压力会比较大,下飞机的时候是只允许出不允许回头走的,东西也是往下搬不能往回搬。因为出去了就是疫区了。

A


Q


下去的时候害怕吗?

怕啊,那时候下了飞机就是真怕了,因为压力山大。但是其实也还好,我们感染科的赵老师说的主要把口罩带好,飞沫之类的别进眼睛就好

A


Q


在那边(工作时)病房和诊室够用吗?

病房是肯定够的。怎么说呢,它是从楼上往楼下收,一共十层楼,逐层收病人,收满为止。因为我们是在二楼,所以第一天没到我们,但是第二天就到我们了,一个晚上就全部收满了。

A


Q


您在那边工作时睡眠时间怎么样?

在医院的时候是没有休息的。排班的话就是早上6小时,下午6小时,晚上12小时三种班。假如排到晚上12小时的话,就是12小时在医院里穿好防护服。穿防护服是不能睡觉上厕所的,所以尽量少喝水,能憋就尽量憋着,因为穿脱防护服很慢并且这也是资源。就尽量拖着多用一会。

A


Q


请问您在那边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或者一个病人?

印象最深刻的话就是我的病人进展很快,昨天还可以陪着做CT有说有笑的,今天可能就不行了。像昨天还能靠氧气维持,走走路,第二天病床可能就空了。连插管的机会都没有,后面我们就提倡提前插管端口前移。

A















访谈片段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一些感受


一个本该团圆的节日郑医生毅然决然地飞往武汉,三十多岁的年纪孩子还在襁褓之中,就是因为医生的责任他出发了。一往无前虎山行,拨开云雾见光明。郑医生代表的就是一个八零后对于社会责任的担当,一个医务人员对于希波克拉底誓言的承诺。我们作为新一代的青年、医学生也会沿着先辈的路走向远方,那时我们就将踏上虎山行。


作为一名快要进入医院实习的医学生,郑医生的经历与谈吐为我们呈现了“机智的医生生活”。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他说:“没有累死的忙死的,只有懒死的。”身为一名医生,要敢作敢当、努力学习,现在的刻苦就是在未来能多救几条命,在需要挺身而出时不会后悔书到用时方恨少。既然选择了就要坚持着做下去,就像郑医生选择援鄂时的那种本能——马踏崔嵬,舍我其谁?


在访谈中,郑医生讲到了一个细节:在武汉光谷医院的时候,隔离区病房大家都是抢着进,年轻医生进去想让年长医生在外面多坐会,年长的医生也是抢着进就想让年轻医生少暴露在病房里,一旦进去了就尽量多待会让后面一班医生可以少待会。有这样的医生战友,让我们感觉到做医生在这个群体里是很幸福荣誉的事情,这种感动和关怀值得我们在将来为之努力为之传承。


还记得昨天晚上给郑医生发消息他一直没回,后来才知道他当时仍在抢救,从那时我就在想这一定是个负责任的医生。今天见到真人了,给我的感觉是一个充满能量的健谈的医生,好似有无穷的精力,联想到他在疫情期间第二批赴武汉,心中不免有些敬佩。郑医生就坐在我们对面,像我们这些医学小辈讲授他的感受。此时此刻,他离我们那么近,他讲述的充分性和主观性慢慢带我们走进了这场我们并未亲身参与的武汉抗疫战。听闻了那么多以他的视角的故事,我也不禁感叹:那么多医护人员原来都是抱着忐忑的心与专业的手去了“战场”!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感谢他们,并且我也坚信会在未来做一个有责任心有担当的医生。



结束语

我不只是个标题

我们应该感谢,总有这么一些人在人民碰到问题时能站出来解决问题。这次是广大医护,下次可能是另一批群体。所谓逆行者应该是属于大众目光的定义,对于他们来说可能这就是职责使然、命中注定。但是,我们仍应对此心存感激,并且牢记这是我们所亏欠于他们的。当他人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这么义无反顾地站出来,发挥自己能发挥的专长。最后,作为医学生,下一批的青年医生,我们很感动有这样的前辈走在行医的道路上,薪火相传,荆天棘地不足畏。



学生工作
通知公告 学生党建 奖助学金 创新创业 学生活动 就业指导 制度流程 INTERNATIONAL STUDENTS 相关下载
援鄂战役,有些人一直在路上
编辑:发布时间:2020-08-14


新冠疫情在2019年底悄然爆发

直至2020年中仍在世界范围内肆虐

中国得益于政府优秀的反应与举措

在上半年已经控制疫情并开始复工复产

在这个来之不易的短暂胜利背后

医生(尤其是援鄂医生)付出了无数

新春佳节正是疫情在中国最为严重的时候

是这些医生临危受命

暂时放下家庭乃至安危奔赴湖北抗疫一线

打下了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

所谓“白衣挂甲,国士无双”不过如此!





宁波大学医学院暑期社会实践红枫小分队在联系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后,找到了宁大附院援鄂医护队伍的一员——郑继楠医生,在经过郑医生肯首后,我们于7月13日对郑医生进行了有关援鄂经历的访谈。


医生 · 介绍


5A5B


访谈实录



Q


去援鄂时家人的意见?

老爸老妈同意了,老婆当时不同意。老爸老妈的话因为老妈也是医生,她的意思是如果你想去就去好了,家里有人照顾。老婆就那天哭了一晚上,当时就回家抱着她哭,最后还是收拾好了东西,凌晨4点从象山到宁波再就出发了。

A


Q


在武汉的工作条件怎么样?

工作条件的话我觉得比第一批去的人已经好很多了,我们去的是光谷院区,就是新造好的那个院区,第一批去的人就是什么都要自己准备好,口罩防护服之类的,等我们去的时候已经很好了。就是压力会比较大,下飞机的时候是只允许出不允许回头走的,东西也是往下搬不能往回搬。因为出去了就是疫区了。

A


Q


下去的时候害怕吗?

怕啊,那时候下了飞机就是真怕了,因为压力山大。但是其实也还好,我们感染科的赵老师说的主要把口罩带好,飞沫之类的别进眼睛就好

A


Q


在那边(工作时)病房和诊室够用吗?

病房是肯定够的。怎么说呢,它是从楼上往楼下收,一共十层楼,逐层收病人,收满为止。因为我们是在二楼,所以第一天没到我们,但是第二天就到我们了,一个晚上就全部收满了。

A


Q


您在那边工作时睡眠时间怎么样?

在医院的时候是没有休息的。排班的话就是早上6小时,下午6小时,晚上12小时三种班。假如排到晚上12小时的话,就是12小时在医院里穿好防护服。穿防护服是不能睡觉上厕所的,所以尽量少喝水,能憋就尽量憋着,因为穿脱防护服很慢并且这也是资源。就尽量拖着多用一会。

A


Q


请问您在那边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或者一个病人?

印象最深刻的话就是我的病人进展很快,昨天还可以陪着做CT有说有笑的,今天可能就不行了。像昨天还能靠氧气维持,走走路,第二天病床可能就空了。连插管的机会都没有,后面我们就提倡提前插管端口前移。

A















访谈片段


点击边框调出视频工具条
 


一些感受


一个本该团圆的节日郑医生毅然决然地飞往武汉,三十多岁的年纪孩子还在襁褓之中,就是因为医生的责任他出发了。一往无前虎山行,拨开云雾见光明。郑医生代表的就是一个八零后对于社会责任的担当,一个医务人员对于希波克拉底誓言的承诺。我们作为新一代的青年、医学生也会沿着先辈的路走向远方,那时我们就将踏上虎山行。


作为一名快要进入医院实习的医学生,郑医生的经历与谈吐为我们呈现了“机智的医生生活”。最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他说:“没有累死的忙死的,只有懒死的。”身为一名医生,要敢作敢当、努力学习,现在的刻苦就是在未来能多救几条命,在需要挺身而出时不会后悔书到用时方恨少。既然选择了就要坚持着做下去,就像郑医生选择援鄂时的那种本能——马踏崔嵬,舍我其谁?


在访谈中,郑医生讲到了一个细节:在武汉光谷医院的时候,隔离区病房大家都是抢着进,年轻医生进去想让年长医生在外面多坐会,年长的医生也是抢着进就想让年轻医生少暴露在病房里,一旦进去了就尽量多待会让后面一班医生可以少待会。有这样的医生战友,让我们感觉到做医生在这个群体里是很幸福荣誉的事情,这种感动和关怀值得我们在将来为之努力为之传承。


还记得昨天晚上给郑医生发消息他一直没回,后来才知道他当时仍在抢救,从那时我就在想这一定是个负责任的医生。今天见到真人了,给我的感觉是一个充满能量的健谈的医生,好似有无穷的精力,联想到他在疫情期间第二批赴武汉,心中不免有些敬佩。郑医生就坐在我们对面,像我们这些医学小辈讲授他的感受。此时此刻,他离我们那么近,他讲述的充分性和主观性慢慢带我们走进了这场我们并未亲身参与的武汉抗疫战。听闻了那么多以他的视角的故事,我也不禁感叹:那么多医护人员原来都是抱着忐忑的心与专业的手去了“战场”!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感谢他们,并且我也坚信会在未来做一个有责任心有担当的医生。



结束语

我不只是个标题

我们应该感谢,总有这么一些人在人民碰到问题时能站出来解决问题。这次是广大医护,下次可能是另一批群体。所谓逆行者应该是属于大众目光的定义,对于他们来说可能这就是职责使然、命中注定。但是,我们仍应对此心存感激,并且牢记这是我们所亏欠于他们的。当他人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也可以这么义无反顾地站出来,发挥自己能发挥的专长。最后,作为医学生,下一批的青年医生,我们很感动有这样的前辈走在行医的道路上,薪火相传,荆天棘地不足畏。



快速入口  SHORTC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