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大学-宁波市司法局合作共建
宁波市司法鉴定人才培养基地挂牌仪式
暨司法鉴定人继续教育培训
一、时间:2020年11月21日9:00-17:30
二、地点:宁波市司法局201室-多功能厅(宁波市鄞州区中兴路746号)
三、议程:
时间 |
内容 |
|
9:00-9:25 |
开幕式 |
1、宁波市司法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毛利奇致辞 2、宁波大学校领导致辞 |
9:25-9:35 |
宁波市司法鉴定专家库成立仪式 |
1、宣读宁波市司法鉴定专家库专家名单 2、颁发宁波市司法鉴定专家聘书 |
9:35-9:45 |
宁波大学-宁波市司法局合作共建宁波市司法鉴定人才培养基地签约及挂牌仪式 |
1、宁波市司法鉴定人才培养基地签约仪式 2、宁波市司法局向宁波大学医学院授牌仪式 |
2020年度宁波市司法鉴定人继续教育培训(10:00-17:30) |
||
序号 |
主讲人 |
讲座内容 |
1 |
邓振华 |
听力障碍的法医学鉴定 |
大小便功能障碍的法医学鉴定 |
||
2 |
朱少华 |
法医病理学疑难案件分析 |
3 |
赵小红 |
对新残标的认识和理解及典型案例分析 |
4 |
贠克明 |
酒精鉴定中的法医毒物动力学 |
四、主讲人简介
1.邓振华 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院与法医学院、及四川华西法医学鉴定中心法医临床学教授、主任法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国法医学会法医临床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法医学会医疗损害鉴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司法部司法鉴定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四川省法医学会常务理事,行标委法医专委会委员、CNAS法医临床学能力验证技术专家;《中国法医学杂志》、《法医学杂志》编委及审稿人,《欧洲放射学杂志》审稿人;国家检察院四川省分院教官,四川省公安厅外聘法医鉴定咨询专家,中华医学会、四川省、成都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专家。从事法医临床司法鉴定工作35年。
主持国家“十一五”“十三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四川省科技厅重点及基础应用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司法部国家法制与法学理论研究等国家级、部省级科研10余项。获四川省科技进步奖两项。在国内外专业杂志发表论文200余篇。
主编《法医临床学理论与实践》、《法医影像学》、《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鉴定指南》、《眼外伤的法医学鉴定》四部专著;是十一五规划教材《法医临床学》和《法医临床学实验指导》副主编,第五轮《法医临床学》本科生教材副主编;是制定公共安全行业标准(GA/T 1194-2014)、(GA/T 1161-2019)的第一起草人。
2.朱少华 教授
苏州大学医学院司法鉴定中心教授,医学博士,主任法医师,博士生导师,全国知名法医学专家,南印度法医学杂志(英文版)海外编委,江苏省司法鉴定协会法医专业委员会委员,苏州市医学会医疗纠纷司法鉴定专家。现任苏州大学司法鉴定中心常务副主任、技术负责人、法医病理鉴定室主任。
主编及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多部,近5年主持和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基础研究项目子项目,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科技攻关计划,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共7项,在Medicine、J Forensic Science、Forensic Science International等国内外著名期刊发表论文80多篇。
3.赵小红 主任法医师
医学博士,浙江镇海人。现任职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法医学系法医临床与精神病教研室、湖北同济法医学司法鉴定中心。主任法医师,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社会兼职:中国法医学会法医精神病专业及医疗损害专业委员,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成员,湖北省、武汉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成员,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法医类”司法技术专家,太平洋产险湖北分公司特聘专家。
从事法医临床学、法医精神病学及法医病理学的教学、科研、检案工作30年(以法医临床专业为主),有丰富的法医临床鉴定实践经验。擅长颅脑、眼耳、胸腹、四肢各类常见及疑难案件的临床法医学鉴定和医疗纠纷的法医学鉴定,已完成各类临床法医学检案2万余例,近10年来每年以第一鉴定人身份完成临床法医学鉴定500余例、医疗纠纷50余例、法医精神病鉴定50余例,承担法医病理死因及外伤参与度文证审查鉴定10余例。
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参编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法医精神病学》(第三版)、国家卫生和计划委员会“十三五” 规划教材《法医精神病学》(第四版)、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临床医学专业“5+3”十二五规划教材《法医学》、《临床法医学鉴定指南》(第一、二版)、《法医学词典》、《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鉴定指南》、英文版《法医学》、《实用法医学》等著作。
4.贠克明 教授
山西医科大学法医学院书记、院长,司法鉴定中心主任;二级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
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医学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法医学会毒物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刑事科学技术协会毒物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病理生理学会消化专业委员会委员;公安部特聘专家;司法部实验室能力认证评审专家;特种医学二级学科法医学学科带头人;法医学本科国家一流专业负责人;法医学国家特色专业负责人;山西省法医学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负责人;“1331”工程法医学山西省重点实验室负责人;联合建设法庭毒物分析公安部重点实验室负责人;法医学山西省高等学校优势专业带头人;法医学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创新团队带头人;法医学司法鉴定理论和技术山西省科技创新团队(重点)带头人;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入选山西省“131”领军人才工程拔尖创新人才;入选山西新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333” 人才工程;“三晋英才”
主要从事法医毒理学、法医毒物分析教学、科研和检案,擅长于疑难中毒案件的法医学鉴定。科研方向为法医毒物动力学。主持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和国家重点研发项目课题3项、国家科技基础专项课题1 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课题2项,省部级项目多项,目前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课题1项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课题1项。发表科研论文183篇,高水平论文25篇,国际会议论文或摘要74篇,国内会议论文或摘要92篇,主编专著1部。副主编/参编教材和专著14部,完成国家标准14项,获省高校科技奖一等奖2项,省科技奖二等奖4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7项。获得“山西省青年科技奖”、“山西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奖”、“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和山西省科技奉献一等奖。入选“山西省高等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山西新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333人才工程”、“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山西省“131”领军人才工程”、“三晋英才”。
国内外首先提出“法医毒物动力学”这一法医毒物学新的分支学科,发表“法医毒物动力学”专论,出版“法医毒物动力学”专著,先后44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30次在国内学术单位报告“法医毒物动力学”相关研究成果,引起学界的重视,影响较大,评价较高。其研究成果已应用于我国法医毒物学鉴定实践,法医毒物动力学研究成果对我国法医毒物学鉴定影响较大,引领了我国的法医毒物动力学研究,处于国内领先和世界先进水平。